2025年8月6日,广岛举行了原子弹爆炸80周年纪念活动。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纪念塔前发表了长达近20分钟的致辞,言辞悲切,专注于讲述日本平民的苦难。他反复提到,二战期间,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夺去了超过20万日本民众的生命,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毁坏,并强调日本是全球唯一遭遇核打击的国家。因此,首相呼吁世界走向无核化,杜绝核战争的再次发生。联合国的一名代表也在发言中呼吁全球保持和平,并希望未来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核爆灾难。
然而,正当日本在广岛营造出一片哀伤的氛围时,中国记者徐德智却提出了尖锐的问题,他向在场的联合国代表发问:“是谁炸的日本?”联合国代表不得不回答:“是美国。”紧接着,徐德智没有停止,再次提问:“那为什么要炸日本?”这一提问让现场陷入了沉默,气氛一度变得凝重。整个场面持续了十多秒钟,没人敢发声。显然,这种局面揭示了日本此次纪念活动的真实意图。
展开剩余75%日本的做法无非是通过聚焦“国民受难”来团结国内情感,以共同的创伤记忆建立民族认同。而在国际场合上,则通过突出“受害者”形象,来获取外界的同情,塑造道德高地。更为巧妙的是,这种“苦难”叙事避免了讨论为何会爆发核战争的问题,成功将全球舆论的焦点从战争的根源转移到了核武器的危害上。如此一来,外界的讨论便不再关注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,而是将焦点放在了“是否应该使用核武器”这一话题上,掩盖了日本作为加害者的真实角色。
这样的态度与真正的历史反思大相径庭。如果日本真有悔过之心,应该采取更加坦诚的态度,正视自己在战争中的侵略行径,就像德国那样。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,德国在战争后期也遭受了盟军的猛烈空袭,柏林、汉堡等城市被轰炸成废墟,数以万计的平民丧生。但德国政府并未将这些空袭灾难当作“国耻”纪念,而是选择以直面历史的姿态承担责任。1970年12月7日,西德总理维利·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,突然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单膝跪地。这一举动成为德国民族反思历史罪责的象征,不仅是对纳粹暴行的道歉,也是对历史责任的主动承认。此后,德国的教育体系对纳粹时期的暴行进行了深刻的批判,历史教材中详细记录了种族灭绝与集中营的惨痛事实,要求每一位学生参观集中营遗址,亲身感受战争带来的创伤。
此外,德国还将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战争反思的重要基地,保留了毒气室、焚尸炉等遗物,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来参观。柏林市中心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,由2711块灰色水泥板组成,每一块象征着被纳粹夺去的生命。这些举措无不体现出德国在承认历史罪责和反思战争中的深刻诚意。
与此相比,日本的纪念活动一直围绕“自身受难”的叙事展开,鲜有提及自己在二战中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侵略和伤害。日本一方面强调核爆带来的痛苦,另一方面却回避谈论导致核爆的根本原因,即日本对美宣战,主动挑起与美国的战争。日本对美国宣战的深层原因,是当时它深陷侵华战争泥潭,急需通过占领东南亚地区,掠夺石油、橡胶等资源来维持战争。然而,这一切的起点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的狂妄,企图通过武力建立“大东亚共荣圈”,对亚洲各国发动了残暴的侵略战争。
这场侵略战争让3500万中国军民在战火中丧命,无数家庭被摧毁。日军在中国实施的种种暴行,731部队进行的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,以及对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无差别轰炸和烧杀抢掠,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无法抹去的痛苦。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,每一段历史记载下,都有无法愈合的创伤。这段历史,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,也永远不会原谅。
然而,日本至今依旧抱着“我们只是输掉了战争”的心态,回避自身作为加害者的责任。它们忙于通过纪念活动塑造“受害者”形象,却对亚洲各国的战争创伤视而不见,对历史的反思也缺乏真诚。一个连“为何遭遇轰炸”都不敢直面的问题,都无法正面回答的国家,即使喊出再多的和平口号,恐怕也难以获得曾被其侵略的邻国的信任和支持。正视历史,不是自我否定,而是对和平最基本的承诺与责任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