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,纳粹德国的独裁者阿道夫·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的地下掩体内开枪自尽。这一事件标志着纳粹德国的领袖彻底与现实决裂。当晚的9点50分,苏联英雄米哈伊尔·耶果罗夫中士和麦利唐·坎塔里亚下士将鲜艳的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,象征着德国首都的沦陷。两天后的5月2日,柏林卫戍司令赫尔曼·魏德林率部向苏联军队投降,然而柏林战役的结束并未意味着战争的终结。5月6日至11日,苏联乌克兰第1、第4和第2方面军对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军发起了布拉格战役,这也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进攻。
布拉格战役爆发时,希特勒已自杀近一周,柏林卫戍部队也已投降了4天。然而,正是在这个时刻,布拉格战役的爆发揭示了一个事实:德军并未完全崩溃,部分部队依然在抵抗。虽然柏林已经沦陷,纳粹德国的最高领导人已死,但德军的抗战并未因此戛然而止。直到1945年6月10日,仍然有25万被困在挪威的德军才最终向盟军投降。那么,在1945年4月16日柏林战役爆发时,希特勒手中究竟拥有多少兵力呢?
展开剩余80%柏林战役打响前,德国防守柏林的主要部队包括维斯瓦集团军群及大量独立部队,约55万人;中央集团军群的第四坦克集团军,约15万人;以及柏林卫戍部队,约12万人。这些部队加起来总计超过80万人,装备了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、1500辆坦克及强击火炮、以及3300架作战飞机。除了这些守军外,德国在挪威、捷克和南斯拉夫等地还有约245万兵力。然而,若将这些兵力的实际战斗力与其名义上的规模做对比,会发现很多部队并未具备真正的战斗能力。柏林守军大多是临时征召的壮丁,其中仅有约15万具备实战经验的老兵,且德国在各地的部队也并非处于最佳战斗状态。
那么,希特勒为何不将这些部队调回柏林,放手一搏?实际上,他并未立即做出这样的决定,原因之一是当时东、西两线的战局并不相同。1945年2月1日,苏军在奥得河西岸建立了桥头堡,离柏林仅有60公里,而西线的美英盟军距离柏林则还有600多公里。此时,德军仍然控制着荷兰、丹麦、捷克等地,西线的防线尚未被突破。如果此时将外线部队调回柏林,等于是放弃这些已占领的地区,希特勒并未下定这样的决心。然而,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期,一旦意识到危机,调动外线部队为时已晚。
希特勒在此时的决策,充满了一种赌徒心态。之前的战败令他产生了强烈的翻本心理,希望通过在柏林的最后一搏来改变战局。尽管我们事后来看,认为他应放弃外围占领区、全力守卫柏林,但希特勒并没有这样做。甚至日本在亚洲战场也未曾放弃占领区,直到战败投降时才完全失去占领的领土。同样,希特勒没有完全认清自己即将失败的命运。
面对局势的逐步恶化,德国的高级将领如古德里安提出应集中力量防守柏林,但希特勒选择拖延时间,希望通过坚持抵抗,等待西方盟军与苏联之间的内讧。然而,战局已不可逆转,德军在东、西两线的崩溃势不可挡。由于德国的工业基础被摧毁,缺乏足够的后勤支援,德军已无法继续实施有效的闪电战。即便他们在外围拥有一定兵力,依然难以形成合力,因为这些部队缺乏足够的补给,并且无法突破苏联和西方盟军的围堵。
对于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德军来说,尽管名义上还有百万兵力,但他们已不具备重新集结的能力。最终,一些指挥官选择为自己争取更多生存机会,而不是无谓地送死。例如,希特勒曾寄望沃尔特·温克上将能够在西线死守,却未曾想到,温克在回援柏林的途中几乎被苏军包围,最终选择率部投降。
柏林战役爆发时,德军在捷克的中央集团军群仍拥有超过50万的兵力,其中不少是东欧的外籍士兵。由于他们与苏联红军有深仇大恨,这些外籍军团在柏林战役期间多次尝试反击苏军。然而,由于缺乏补给、失去制空权,这些反抗最终未能改变战局。即便柏林已经沦陷,他们依然不愿向苏联投降,而是希望能向西方盟军投降,拖延苏军的推进速度,等待美英盟军的到来。
然而,苏军并未给他们时间,迅速发动了攻势,最终使得这支部队无路可逃。到1945年5月11日,所有希望都破灭,德军中央集团军最终选择向苏军投降。尽管此时德国已宣告战败,柏林已经沦陷,德国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,但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军仍在做最后的抵抗,这不过是为了延续他们不甘心的最后一丝希望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